第56章
四川人说不得,就在大家议论时,身着四品雁服的赵庚弟跨步走进门来,身后跟着两个随从。赵庚弟朝饭桌上的赵秀祺、赵书林叩拜:
“姑婆大人,父亲大人,孩儿不孝,才回来探望,还望二老恕罪。”
大家都惊喜。
赵秀祺拉过赵庚弟坐到身边端详抚摸,问长问短,喜泪满面。赵书林叫吴德贵让厨房加菜,斟美酒,安排两个随从另桌用膳。
赵庚弟饿了,大口吃菜:“嗯,还是家乡的辣子菜好吃!”一边喝酒。
“大哥,你回来了!”一直在自己屋里怄气的赵莺赶来,摇赵庚弟肩头,撇嘴道,“哼,当大官了,就把我这个妹儿忘记了!”
赵庚弟抚赵莺:“我哪能忘记我天仙般的莺儿妹妹啊!”
“莺儿,快坐下!”赵秀祺满面生辉,“这下我们全家算是齐了!”
吃饭喝酒间,赵庚弟才说了这次能够探家的因由。留在京城翰林院任五品修撰两年的他,终于忙完手里的事情,打算告假回家探亲。不想,乾隆皇帝召他进宫,说是贵阳府需要得力的人去治理,命他速去贵阳任知府。圣命难违,他立即动身,日夜兼程。路过重庆府时,犹豫再三,还是绕道赶来万灵寨探望家人。
赵秀祺遗憾道:“要是让你来荣昌县做官就好了。”
吴德贵在一旁插话:“老夫人,荣昌县这庙子小了。小少爷,不,赵知府现今是四品大员了!”
赵秀祺呵呵笑:“也好,也好,贵州挨邻四川,总比京城近便。”
大家都笑。
赵书林道:“皇上看来也是个急性子,到贵阳上任即是,还要速去。”
赵庚弟喝酒吃菜,答非所问,炫耀地说了殿试时所答《诒谋》之事,感恩父亲与他一起分析过雍正皇上的治国之策,夸赞母亲宁徙给他讲的置业发家之道。赵秀祺听着,笑脸转愁,唉,庚弟还是不忘他那生母宁徙呢。赵书林听着,很是得意,自己虽然身处山乡,却因读书万卷而知天下大事,儿子也受益匪浅。赵庚弟说到与雍正皇帝对答那“改土归流”,才逐渐说到正题。雍正在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广等地实行的“改土归流”,是项重大社会变革,极具意义也后果难测。原有的土司势力尚存,一些地方官又纳粮、征税不善,就在他殿试的当年,贵州就发生过大规模苗乱。为平苗乱,雍正下旨成立了办理苗疆事务处,调派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官兵围剿。然因文武将帅不睦,久而无功,苗患日炽。直到雍正驾崩亦未能平息。乾隆皇帝弘历登基后,把扭转苗疆形势当做最紧迫的大事,声言:“为我大清一统,目前要紧之事,无过于西北两路及苗疆用兵。”雍正时,弘历行事就恩威并重宽猛相济,深得父皇信任,常指派他为钦差出京办事,他早就参与了处理苗疆的事务,情况熟悉。他告诫前线将帅,要速速平叛,否则“伊等之身家不足惜,而贻误国家军务之罪甚大,朕必按法究治,断不姑贷”。钦命湖广总督张广泗前往贵州坐镇处理苗事。乾隆元年正月,残余的反叛苗人被逼退入牛皮大箐,次年,终于平定遍及贵州的苗乱。乾隆深知,官逼民反是苗疆叛乱的原因之一。攻苗疆易守苗疆难,就采取了免除苗赋、尊重苗俗、实行屯田、慎选苗疆守令等措施。
赵书林听明白了,担心道:“庚弟儿,你这可是捏个炭圆的差事,烫手呢。”
赵庚弟说:“孩儿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赵秀祺道:“人生在世就是得要经受风浪,姑婆对你说,当官呢,不能贪,要勤奋。”
赵书林点头:“你姑婆说得对,古人曰,当官之法,唯有三事,曰清,曰慎,曰勤。”
赵庚弟拱手:“孩儿记下了。”
皇命在身,赵庚弟不敢久留,还是赶去了“常家土楼”拜见母亲。刚送走马翼的宁徙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高兴不已。妹妹常光莲、弟弟常光圣都来了,一家人说不完的话。赵庚弟得知母亲办的煤窑扩大了,要水运煤炭,聘用了马翼做技术总管,连声称好。
夜阑人静之时,母子俩独处说话。母亲关心起他的婚事,他道:“孩儿不是不想,是没有合适的。”母亲说:“儒儿,你也不要过于挑剔,人好就行。”他道:“孩儿知道。”反问,“妈,你为何至今还是独自一人?”母亲叹曰:“你父亲至今生死不明。”他哀叹:“妈,父亲摔下铜鼓山都这么久了,十之八九已不在人世。妈,您太苦了,应该有个人陪伴您。不论父亲活在世上或是故去,他都会理解您的。”宁徙说:“儿子,妈谢谢你。你现在是官员了,还是个不小的父母官。妈呢,只是个草民,就希望你做个正直的人正直的官,就希望多有些像你焦伯伯那样清廉爱民的好官。古人说,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”他道:“妈,孩儿牢记下了。小时候,我跟光圣、光莲一起玩时,你就给我们讲过,做人要做好人,做事要做好事。”
次日一早,赵庚弟拜别赵常两家老人,启程赶去重庆码头,乘船至涪陵,转乘木舟顺乌江逆水去贵州。木舟过彭水县境时,他眺望云遮雾绕的武陵山,依稀想起小时候在大山里的事情,想起自幼称为爸爸、妈妈的飞人和白发女。感叹,国之不强受欺,民之不富受苦。想到母亲来川的万般不易、父亲寻他吃尽的苦头,双目潮润。